2024年是數字濟南建設“全面提升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用力,加快數字技術向各行業滲透擴散、與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數字化轉型。
今年以來,建設集團所屬濟南城建集團公司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錨定各項工作目標,緊扣“穩中求進、協同發展、提質增效”發展思路,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創新產品推廣應用,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技術引領、數字賦能為工程建設提質增效提供強大驅動力。
數字化系統讓項目生產更安全
安全生產是項目建設的生命線。
在濟南軌道交通9號線一期工程黃河南岸站車站深基坑建設現場,一套“智能降水控制系統”對各降水井水位進行實時監測。該系統借助壓電式傳感器獲取降水井水位信息并實時回傳至中央控制器,借助物聯網5G模塊傳輸至云端服務器,實現PC及手機端實時查看各井水位數據。
當水位高于、低于預警水位或水泵故障時能夠及時報警,同時,壓電傳感器自動控制啟動水泵,水位低時自動停泵,實現基坑內水位智能控制、實時監測,節約了降水用電成本,大大提高基坑開挖安全性。
同樣,項目材料區域,材料巡檢人員通過微信小程序登陸“智能巡檢系統”即可高效率完成材料巡檢工作。
部室管理人員設定巡檢任務并通過服務器下發,項目現場材料員接收巡檢任務后對現場標準化管理落實情況進行巡檢,并在巡檢過程中通過手機端將巡檢數據(圖片、文字、視頻等)實時傳入管理系統。
同時,材料設備部可根據管理需求設置巡檢任務、巡檢點位事件與巡檢時間段,項目部材料設備員在現場將帶有水印的實時拍攝影像數據上傳,強制規范相關人員巡檢操作,實現責任到人,在降低巡檢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巡檢效率。
創新化工藝讓項目建設更高效
濟南市航天大道穿黃隧道工程(I期)項目,東岸始發工作井及明挖段地連墻從3月10日開工,歷時33天,完成87幅地連墻吊裝施工。
項目的高效推進離不開合理的施工組織,充足的人、財、機投入,背后更有創新工藝的加持。
航天大道穿黃隧道工程(I期)包括隧道東岸始發井及明挖段圍護結構采用地連墻+內支撐形式,共計地連墻87幅,使用工字鋼3578米。項目部精心策劃,通過方案比選,確定使用焊接機器人進行施工,較傳統人工焊接工效提升3倍,費用降低93%。
在地連墻工字鋼接頭后背回填施工中,創新應用“防繞流水囊填充工藝”,達到填充密實,該工藝利用水囊的延展性將工字鋼后背填充密實,達到防繞流效果,有效避免混凝土繞流現象發生,同時,可循環使用,節約人工材料成本。
在鵲華西路瀝青攤鋪過程中,應用“瀝青防裂貼”,在瀝青施工縫處采用與設計同厚度的木條模板,保證面層厚度、壓實度,省去切縫工序,保證瀝青搭接平順;在路緣石施工中使用“路緣石防油貼”減少瀝青污染,保持道路整體的美觀和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成本。
智能化平臺讓項目管理更精細
精細化管理能夠優化資源利用、提高執行效率、提升工程質量。
城建集團公司創新應用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監控系統”,通過GNSS天線、AP智能組網終端、TS溫度傳感器等外置設備,將攤鋪機與壓路機進行組網,同步采集攤鋪數據,通過LED顯示器實時顯示攤鋪速度、攤鋪溫度、碾壓速度、碾壓溫度等關鍵參數,通過無線信號發射天線,實時上傳數據至終端系統,施工管理人員通過數據把控施工質量,可對質量進行追溯,實現對項目建設質量的精細化把控。
該系統集成GPS智能定位系統,實時監測瀝青混合料運輸車輛的行駛狀態、運輸距離,對運輸途中的車輛無故停滯及時預警,有助于公司對運輸車輛的管理調度。通過歷史數據回測,直觀展示運輸車輛的路線選擇、運輸速度、運輸故障率、出勤次數等,方便數理統計,為優選運輸車隊提供數據支持,實現管理與效率雙提升。
技術引領增動能,數字賦能提質效。未來濟南城建集團公司將繼續推進產業數字融合發展,切實開展技術創新,加大創新技術推廣,不斷提升項目建設質效,助力城市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