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7-25 07:02:28 來源:
最近,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這兩個詞熱度頗高。“山東最高規格考察團”赴蘇浙粵學習歸來后,山東召開的首個全省大會,主題便是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此后,德州、泰安、聊城、棗莊、濟南等地也紛紛召開“雙招雙引”會議,加碼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力度。在觀察者看來,“雙招雙引”成為熱詞的背后,各地新一輪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大比拼的帷幕已經拉開。
在這場大比拼里,濟南打算如何突圍?
一個是生命線一個是“第一資源”
招商引資,濟南近年來一直都在抓。在2016年的“433”工作體系里,“招商引資”便是三項重點工作里的第一項。在之后的2017年、2018年,“433”工作體系變換、擴容為“453”工作體系和“1+454”體系,不斷有“新成員”加入到重點工作的行列里來,但“招商引資”始終排在第一位。
設立投資促進局、改革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實施全球招商合伙人行動計劃……濟南動作頻頻。而“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這句話,道出了這座城市如此重視的原因。
招才引智的力度也在不斷加碼,從去年出臺的“人才新政30條”到之后陸續推出的配套實施細則,濟南不斷努力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舞臺和土壤。今年,濟南的人才發展專項經費達到4.3億元,這座城市對招才引智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為什么對才與智如此看重?“一個地方,如果‘口袋里頭滿滿的’和‘腦袋里頭滿滿的’的人聚集得多,發展就不用愁。”一位市領導的這番話,形象地給出了答案。
對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如此看重的,不只濟南。在日前赴南方三省學習考察的過程里,代表團成員們不僅向先進地區“取經”招商引資方法,“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大家談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南方“取經”歸來,省市層面更是密集召開“雙招雙引”主題大會,部署相關工作。在學者們看來,全省新一輪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大潮漸起。
雙招雙引背后連著動能轉換
對正如火如荼開展的新舊動能轉換來說,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更是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在當前的濟南,依靠土地、資源等要素驅動發展的傳統動能模式已難以為繼。一個關于土地的例子能直觀地說明問題:到2020年,濟南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約為257萬畝,但截至去年年底,建設用地現狀已達255萬畝。
更何況,擁有“全國重要制造業基地”之稱的濟南,盛名之下也有隱憂:傳統產業占比達到78%、高耗能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達到70%;去年,全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74家,但廣州僅去年就新增4000多家……正如一位市領導所說,在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嚴峻形勢下,推動省會發展的傳統動能還在持續減弱。因此,要想順利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然要尋找和培育新的動能,提升改造傳統動能,加快實現動力轉換和替代。
新動能如何培育?新產業如何打造?做好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尤為關鍵。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實質上就是引進新變量,創造新組合,提供新可能,培植新優勢。“今天招來的商、引來的資就是明天的新產業,今天招來的才、引來的智就是明天的新動能。”省委書記劉家義的一席話,重申著“雙招雙引”的重要性,也道出了“雙招雙引”和新動能培育之間的緊密關聯。
利好與隱憂并存
濟南在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方面的努力已初見成效。在招商引資方面,多項指標近年來快速增長。以今年上半年的部分數據為例,預計實際到賬外資為70億元,同比增長了79.6%。總量有望超過煙臺,實現位次前移。新批合同外資224億元,同比更是增長了318.8%,
總量是去年全年的1.5倍,再創歷史新高。在招才引智方面,在“人才新政30條”等政策效應的催化之下,“才”與“智”正越來越多地向濟南集聚。前不久,濟南還啟動了首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在海外引才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帶來的“才”與“智”“財”與“資”,正漸漸成為帶動這座城市發展的“雙引擎”。
然而,在充滿利好的同時,問題和隱憂也同樣存在。招商引資,盡管實際到賬外資增速較快,但濟南的實際到賬外資額總量和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差距。而且,從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資的數據來看,也存在實體項目比重偏低等問題。在招才引智方面,也存在著高層次人才總量不夠大、創新創業平臺載體不夠多、精細化人才服務不夠完善等短板。但與之對應的是,先進地區對人才招引力度和虹吸效應在不斷增大,這些先進地區引才用才魄力之大、人才發展環境之優,都值得學習、借鑒。
見人所長與補己之短
回顧近年來的歷程,濟南在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方面的短與長纖毫畢現,“雙招雙引”的重要程度也已無需多言。當前,新一輪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大潮漸起,濟南如何在這輪大比拼中突圍、爭得先機?
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南方三省“取經”之旅,為濟南提供了不少可資借鑒的經驗。其中,在引才用才方面,蘇浙粵三省成立了一些“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所、不完全像事業單位、也不完全像企業”的體制機制非常靈活的“四不像”研究機構,比如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
見人所長之后,就是補己之短。如今,濟南也有所謀劃。一方面,借鑒杭州未來科技城模式,規劃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為人才發展提供更多創業平臺;另一方面,探索打造“四不像”研發機構。“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海內外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加快引進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學裝置,合作建設‘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大力推進濟南‘院士谷’、國際前沿技術研究院、中意科技產業園等高端平臺建設,集聚國際國內頂尖人才。”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馬志勇如是說。
在看到短板的同時,還應看到所長。濟南的所長,就是駐濟高校數量眾多。這些駐濟高校,也是助推發展的“才源”和“智庫”。據馬志勇介紹,下一步,濟南會建立校地合作新機制,發揮駐濟高校資源優勢,推動校地共建大學科技園、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成果轉移轉化機構,“讓每一個駐濟高校都成為濟南創新驅動的策源地”。
接下來,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也將更多地同頻共振、相互作用。“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將聚焦數字、共享、平臺、智能、量子等新經濟領域,組織參加好山東首屆儒商大會、歐美商務周等重大活動,扎實推動與阿里巴巴、京東等戰略性新興企業合作,實現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打包引進。”市投資促進局局長張軍說。